使用书籍为《计算机网络》第8版 谢希仁 编著
第1章概述
1.1计算机网络的组成
(1)什么叫计算机网络
基本特征:
- 主要目的是实现资源共享。
- 是互联的
- 必须遵循共同的网络协议。
组成部分:
- 若干个交换机
- 通信子网:①节点交换机(即为路由器,其中路由器中包含路由表较为重要)②链路
- 协议
协议:
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。
协议三要素:
- 语义: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,做出何种响应
- 语法: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
- 同步/时序:时间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
1.2计算机网络历史发展过程
60年代初,ARPANET目前因特网的前身(美国国防部发明,美苏冷战时期的产物)
ARPANET为远程分组交换网
“分组”即为包
分组交换网大致流程:
整体报文->发送端切割->首部+数据格式->接受端接受->按照首部信息进行拼接,然后去掉首部->恢复报文
1.3 计算机网络分类
分类1:按规模大小和地理范围分类
- 局域网(LAN):10公里以内,在局部地理范围内建立的网络
- 广域网(WAN):跨越远距离,几十至几千公里的范围
- 城域网(MAN):城与城之间,与现在的局域网或广域网界限不是非常明显
分类2:按拓扑结构分类
局域网:
- 总线型
- 星型
- 环状
广域网:
4.网状
分类3:按交换技术划分
- 电路交换网/线路交换网(专线)
- 报文交换网(淘汰)
- 分组交换网(共享)
- 混合交换网
分类4:按使用者划分
- 专网(局域网)
- 公网
分类5:按资源共享性划分
- 客户机/服务器
- P2P
1.4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
1.带宽:
- 数字 bps 位/秒
- 模拟 HZ
2.时延
总时延 = 发送时延 + 传播时延 + 处理时延(较难计算)
- 发送时延 = 数据块长度(比特)/传播带宽(比特/秒)
- 传播时延 = 信道长度(米)/信号在信道上的传播速度(米/秒)
3.误码率
1.5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(重点)
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= 分几层 + 每一层实现的功能
实现的功能即协议
- OSI/ISO(七层)理论
- TCP/IP(四层)实际应用结构
OSI体系结构详细介绍:
1.物理层
定义接口特性:
- 机械特性:规定接口所用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、引线数目和排列、固定和锁定装置等。
- 电气特性:规定了在物理连接上传输二进制比特流时线路上信号电平高低、阻抗及阻抗匹配、传输速率与距离限制等。
- 功能特性:规定了物理接口上各条信号线的功能分配和确切定义。物理接口信号线一般分为数据线、控制线、定时线和地线。
- 规程特性:定义了信号线进行二进制比特流传输时的一组操作过程,包括各信号线的工作规则和时序。
2.数据链路层:
主要实现检验差错控制功能
3.网络层:
只负责发送到指定接收端,即路由选择
4.运输层:
将不同进程的数据分离开
5.会话层:
会话管理(例:实现断点续存等功能)
6.表示层:
- 加、解密
- 数据格式转换
- 解、压缩
7.应用层
各种应用的功能
TCP/IP运输层两种服务:
- 面向连接服务 TCP
- 无连接服务 UDP
1.TCP面向连接服务
过程:
- 建立连接
- 传输数据
- 释放连接
优点:可靠性强
缺点:延时较高
适合传输数据量较大的网络
2.UDP无连接服务
直接传输数据,延时低
适用于域名转换
在本书中作者认为网络层次应该分为5层,即将TCP/IP中的网络接口层分为两层,为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
因为作者认为,物理层是物理硬件规格上的内容和数据链路层有较为明显的不同,所以应该分开。
- 发送端:由高层向底层层层封装(打包)
- 接收端:由底层向高层层层解封装(解包)
各层中的POU单位名词:
- 物理层: bit 位
- 数据链路层: 帧(与显示器帧率不同)格式为: 帧头|核心|帧尾
- 网络层:包/分组/IP数据报
- 运输层:TCP数据报sogment、UDP用户数据报
- 应用层: XX协议数据报文
常见网络设备工作层次:
- 路由器Router:工作在网络层
- (二层)交换机Switch:工作在链路层
- 集线器Hub:工作在物理层
- 网关:最高层(应用层)
知识补充:
MTU(最大网络传输概念)
以太网<= 1500字节
ATM <= 53字节
以太网英文:Enternet
© 版权声明
- 本博客所拥有的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默认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。
- 文章部分内容可能来源于公共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博主在核实后进行修改或删除。
THE END
- 最新
- 最热
只看作者